付家祥,男,中共黨員,1979年8月生于云南楚雄,昆明云能化工有限公司樹脂分廠廠長。他大膽創新,多年來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帶領團隊進行了多項技術的改造,包括沸騰干燥床、自動化包裝機、特種樹脂生產等多項技改項目,創造了上億元的經濟效益,用技改推動了企業的發展。獲全國勞動模范、云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
勤學苦練,不斷迎接新挑戰1999年,付家祥從云南省輕工業技校畢業,進入一平浪鹽礦選礦車間工作,第一個崗位就給了這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不小的考驗,學習鍋爐專業的他,從事的是電工的工作,但專業不對口并沒有讓他產生畏難情緒,他跟著師傅從爬電桿學起,閑時自己鉆研理論知識,三年時間,他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了一名成熟的井下電工。
緊接著,新的工作挑戰接踵而至,2004年10月,因為企業改制,付家祥從熟悉的制鹽行業轉到化工行業,他獨自來到昆明鹽礦樹脂分廠,這是一個全新的行業,沒有相關知識背景和工作經驗的他需要從頭學起,他沒日沒夜地鉆研相關理論知識,熟悉生產流程,琢磨可以改進的工序。不到十年時間,他從生產一線員工成長為聚合工段工段長、包裝工段長,再到樹脂分廠副廠長、廠長,在每一個崗位上,付家祥都努力讓自己做到最好,不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過多遺憾。
2016年10月,云能化工的一個決定讓付家祥再次迎來新的挑戰,昆能化工停產11個月的老裝置決定恢復生產,作為生產副廠長的他,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現有人員恢復生產。面對設備和管道腐蝕嚴重,原有技術骨干流失的困境,付家祥沒有退縮,他快速制訂復產方案,短短25天,裝置一次開車成功,沉寂了360多天的廠區重新恢復了機器的轟鳴聲。他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創造了上億元效益,實現了安全環保職業危害事故“三零”目標。
潛心鉆研,勇當技改先鋒2010年,包裝工段設備故障頻繁成為PVC生產的瓶頸,嚴重制約了PVC系統的正常生產。付家祥臨危受命出任干燥包裝工段長,他用近一周的時間蹲守在包裝機旁琢磨故障的原因,終于將自動包裝機調整到較好狀態,實現了日平均包裝量達到300噸以上,當年8月PVC包裝量創歷史最高8544噸的歷史紀錄。
昆能化工停產的老裝置恢復生產后,氯乙烯裝置負荷無法突破4500/h,成本居高不下,付家祥集中大家的智慧,使出了“削除裝置瓶頸”、“補齊管理短板”、“加強設備維護”的三板斧,一年下來,不僅通量保持在4500/h以上,PVC實物電石消耗每噸也降低100多公斤,每年節約成本 800多萬元。
在付家祥的帶領下,樹脂分廠完成了沸騰干燥床技改,每年節約電/蒸汽250萬;他帶領團隊實現特種樹脂的生產,打破了昆能化工原有產品單一,市場占有率低的局面,創造效益2000萬;完成自動化包裝機改造,節約人工費用70萬元/年。一項項技改項目的實施,創造了上億元經濟效益。
在抓好安全生產的同時,付家祥對應急救援器材的使用培訓也不放松,崗位配備的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是化工生產應急救援的防護裝備,員工能否快速正確的穿戴使用是搶險的首要條件,經過多次實作培訓,分廠全體員工都能在規定時間內按標準穿戴使用。在他的帶領下分廠全年實現了安全環保職業危害事故三零目標:安全事故為零、環保事故為零、職業危害事故為零。
吃苦耐勞,以行動詮釋勞模精神樹脂分廠一套10萬噸/年聚氯乙烯生產裝置涉及六個工段,付家祥每天不停地來回穿梭在工序和流水線之間,一雙勞保鞋,別人能穿一年,他最多只能穿三個月就破了。
如果要找付家祥,到車間去總能找到他。他時常滿身油污、一臉汗水,哪里有設備故障他總是第一個出現在現場,問題不解決決不離開,早出晚歸、忘記休息是家常便飯。
在工段管理中,他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和獎懲制度,實行包機到人,保證了設備維護保養到位,提高了設備的完好率。在產品質量控制上,他從助劑配制到出入釜、干燥溫度工藝指標等方面嚴格把關,使產品質量顯著提高,降低了產品消耗。
參加工作20年以來,付家祥始終扎根基層,擔當作為,用實際行動帶動身邊的每一個人;夜以繼日、苦干實干,用強烈的責任心一次又一次的創造了良好業績,他用行動詮釋著“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多年的付出,讓付家祥也收獲了眾多榮譽,2011年,付家祥獲得云南省勞動模范稱號,202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022年,他帶領的樹脂分廠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
用心帶徒,讓勞模精神照亮未來的路在樹脂分廠,全廠上下有150多名員工,他們見到付家祥都會親切地稱他一聲“師傅”。付家祥說,這聲“師傅”對他來說是最好的稱呼。
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師帶徒”的制度,他的6名親傳弟子目前都已成為廠里的生產骨干。
“做事先做人”是付家祥培養徒弟的重要理念,他說,這是共產黨員該有的樣子。“要腳踏實地,堅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
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付家祥總會耐心地指點、幫助徒弟們解決問題,帶領他們不斷成長,教會他們主動思考、自己解決問題。
如今,付家祥的很多徒弟也開始帶徒弟了,付家祥身上體現出的勞模精神也會一代代傳給未來的年輕人,照亮他們、照亮能投未來的路。
趙生艷,女,中共黨員,1986年生于云南紅河,云南能投硅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云南省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她刻苦鉆研有機硅單體合成、單體精餾生產技術,勇于創新,突破了有機硅技術壁壘,填補了省內技術空白,在云能硅材項目建設中作出了貢獻。取得3項發明專利和3項實用新型專利,獲省、市級科技獎勵1項,參與完成3項云南省科技項目。獲全國技術能手、云嶺工匠、云南省技術能手、云嶺首席技師、云南省三八紅旗手、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云南省多晶硅操作工技術狀元等榮譽和稱號。
潛精研思 技能大師的成長之路2008年,學習化工專業的趙生艷大學畢業,正式進入硅化工領域。她從一線操作工做起,利用業余時間學習鉆研相關工藝、設備知識,在一步步地實踐摸索中,她的專業知識體系得到了完善,技能日益純熟,并在技術創新方面潛心精研。工作不久,趙生艷便參與了3000t/a多晶硅生產精餾裝置的詳細設計、工程建設和投料生產;全程參與20萬t/a有機硅單體及配套項目立項、設計和建設;組織人員完成6000t/a多晶硅擴產精餾系統順利投產,產出符合新國標電子級多晶硅的核心原料高純三氯氫硅,所在企業成為國內首家有能力生產電子級多晶硅的企業。
努力奮進的路上,趙生艷收獲不斷。2016年,趙生艷獲得 “云嶺首席技師”稱號,并組建云南省趙生艷技能大師工作室。憑著對技術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以及高度的責任感,她從一名普通的操作工逐漸成長為班長、技術員、云嶺首席技師、全國技術能手。
2016年10月,云能化工的一個決定讓付家祥再次迎來新的挑戰,昆能化工停產11個月的老裝置決定恢復生產,作為生產副廠長的他,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組織現有人員恢復生產。面對設備和管道腐蝕嚴重,原有技術骨干流失的困境,付家祥沒有退縮,他快速制訂復產方案,短短25天,裝置一次開車成功,沉寂了360多天的廠區重新恢復了機器的轟鳴聲。他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創造了上億元效益,實現了安全環保職業危害事故“三零”目標。
潛心鉆研,勇當技改先鋒2010年,包裝工段設備故障頻繁成為PVC生產的瓶頸,嚴重制約了PVC系統的正常生產。付家祥臨危受命出任干燥包裝工段長,他用近一周的時間蹲守在包裝機旁琢磨故障的原因,終于將自動包裝機調整到較好狀態,實現了日平均包裝量達到300噸以上,當年8月PVC包裝量創歷史最高8544噸的歷史紀錄。
昆能化工停產的老裝置恢復生產后,氯乙烯裝置負荷無法突破4500/h,成本居高不下,付家祥集中大家的智慧,使出了“削除裝置瓶頸”、“補齊管理短板”、“加強設備維護”的三板斧,一年下來,不僅通量保持在4500/h以上,PVC實物電石消耗每噸也降低100多公斤,每年節約成本 800多萬元。
在付家祥的帶領下,樹脂分廠完成了沸騰干燥床技改,每年節約電/蒸汽250萬;他帶領團隊實現特種樹脂的生產,打破了昆能化工原有產品單一,市場占有率低的局面,創造效益2000萬;完成自動化包裝機改造,節約人工費用70萬元/年。一項項技改項目的實施,創造了上億元經濟效益。
填補空白 擎起有機硅技術支撐2018年,趙生艷入職云能硅材,加入有機硅項目的技術攻關。當時,有機硅技術在省內尚屬空白,她與團隊一起日夜鉆研,想方設法請教國內外專家,系統性閱讀文獻及設計方案。為了突破有機硅技術壁壘,兩年多時間,趙生艷沒睡過一個安穩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一項接一項突破有機硅技術壁壘:創新性實施單體精餾差壓耦合節能技術和二甲產品質量提升技術等核心技術;攻克甲基氯硅烷流化反應產物降壓回收技術方案難題,降低蒸汽消耗22t/h;組織優化合成導熱油工藝流程、單體生產閥門設置方案,節約投資約595萬元;發現63個問題,提出235項優化措施;完成自動控制聯鎖方案500余條的編寫。這些成果填補了云南有機硅領域的技術空白,為云能硅材的建設做足了技術準備。
2021年12月,有機硅項目所有工藝流程一次投料試車成功,精餾節能技術每年節約生產成本約2856萬元,生產的二甲基二氯硅烷送水裂解產出的DMC產品質量總環體達到99.994%wt,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云南省硅化工產業實現了“零”的突破。
勤奮務實 鑄企業匠魂科研工作需要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在趙生艷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面對生產工藝中出現的一個又一個技術偏差,她每次都不厭其煩地進行細化對比,從不同角度反復核算,將投入產比數據化,最多的一次計算反復了12次。她組織團隊編制技術操作流程資料30余份,累計114.5萬余字;帶領相關專業人員開展Hazop辨識工作,累計分析偏離危害5647條,為裝置安全提供工藝設備保障;試車前組織各裝置評審參數控制報警值773個、報警聯鎖438個,為一次投料試車成功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持。
哪怕是在設備采購中,趙生艷都提前做足功課,與不同制造廠家多次交流,對各廠家技術水平了然于胸,整理出同類設備對比表格,為公司供應商的選擇提供有效參考,提升了相關設備采購性價比。
科研無小事,任何一個結果的得出都必須經歷無數次論證,任何一個決定的做出,都必須有系統的技術參數支撐。這位一直奮斗在生產一線的技匠,用自己的嚴謹、勤奮夯實著云南有機硅發展的基礎,鑄造著云能硅投的匠心匠技匠魂。
口傳心授 培養出有機硅高能技術隊伍 在不斷提升自身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同時,趙生艷還著力為公司培養技術骨干,依托公司創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資源優勢,組織開展技能培養技藝傳承活動,先后培養出3名云南省“萬人計劃”首席技師、1名省級技術狀元、3名省級技術能手、2名市級技術狀元、3名市級技術能手,其所帶班組先后多次獲評公司優秀班組、集團模范班組、云南省質量信得過班組,其原帶領班組共有5人,其中有2人升任小班長,1人升任技術員,2人升任工段長并獲得市級技術狀元和省級技術能手。
趙生艷帶著團隊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在過程中幫助年輕人成長。他們優化完成重要工藝設備改進40項,有15項技術改進獲得公司“五小”創新和光伏創新獎勵。目前,他們正在開展的有機硅單體工藝改進項目有12項。有了他們的努力,云能硅材正平穩健康發展。
徐剛,男,無黨派人士,1975年1月生于云南祿豐,云南省鹽業有限公司昆明鹽礦鹽硝分廠副廠長、技師。長期從事輕工業制鹽工作,他立足崗位、扎身一線,勤于思考,潛心于技術改造,為真空制鹽裝置的“安、穩、長、滿、優”和低耗運行做出了應有的努力。先后參與20萬噸、30萬噸、80萬噸裝置的項目建設、試車、投產工作,提出優化80/30萬噸鹽系統不進汽刷罐和硝系統進少量蒸汽刷罐,即達到刷罐質量又節約了大量蒸汽,以及80萬噸鹽沸騰床長周期運行,80萬噸最大產鹽大戶EV-205頻繁落塊鹽假刷等方面開展攻關項目、技術革新和人才培養,在制鹽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每年可為鹽礦節約600余萬元。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輕工業勞動模范、云南省第六屆云嶺工匠、云南省萬人計劃首席技師等稱號。
30年初心不改因父親是一平浪鹽礦的技術員,母親是一平浪鹽礦的教師,耳濡目染,讓徐剛從小就對制鹽工作充滿了興趣,長大后,他毅然選擇了制鹽專業,希望在這個行業能有所建樹。
畢業進入昆明鹽礦后,徐剛不敢松懈,他一根根地去熟悉制鹽管道,一遍一遍去熟悉每一道工藝,記牢每一個參數,讓理論在實踐中完善。熟悉了制鹽工藝流程后,他又開始分析琢磨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從操作的角度轉到了設計的角度。這樣的轉變,也讓他慢慢從一名制鹽工人變成了一名匠心獨運的技改先鋒。走上管理崗位后,他要求自己對每天的產量、流水、蒸汽消耗、質量等做到心中有數,保證生產按質按量完成。即便每天班組都已經檢查過一遍,但徐剛仍堅持復查一遍。30年來,徐剛不斷成長,用他的話來說:“我覺得自己每年都在進步。”
徐剛數十年來不斷成長的動力,來源于對制鹽產業從始至終的熱愛。
以技改創新創效云南鹽有20萬噸/年、30萬噸/年、80萬噸/年三套裝置,對每套裝置都要熟悉才能操作駕馭,進而才能分析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徐剛先后參與了昆明鹽礦三套制鹽裝置的項目建設、試車、投產工作,他以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向項目組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議,并提出多個設計漏項和優化建議。他帶領分廠技術人員解決了制約生產的瓶頸問題。先后完成了80萬噸制鹽裝置涼水塔技術改造、干燥床用精鹵降鹽溫技術改造、EV-205/302/303罐壁增加噴淋裝置技術改造;就30萬噸制鹽裝置EV-301返回水合格率低的問題,牽頭成立QC課題小組,目前返回水合格率達到95%以上。此外,他還提出了鹽質提升的操作控制辦法。
經過徐剛的技術改造及操作控制,確保了真空制鹽裝置長周期運行,產量創新高,消耗大幅降低,產生直接效益500萬元,間接效益1000萬元。
于細節處顯匠心徐剛耐心細致地改善并提高生產線上的每一個環節,于細節處彰顯匠心,在生產線上淬煉出精彩人生。在一系列技改項目中,徐剛優化操作細節、不增加技術成本卻能達到提質降耗增效的案例尤被業內傳頌。
投產初期,80萬噸鹽沸騰床操作運行不正常,每運行3天就要清洗一次,成為制約生產的瓶頸問題。徐剛通過細心觀察鉆研,實施了將床測溫點改在混料區位置,以熱床尾汽溫度判斷控制進汽及熱風,每兩小時進行一次“抖床”,每兩小時對成品顆粒鹽進行檢測等8項操作技能改進,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讓80萬噸鹽沸騰床有效運行時間最長可達50天以上,解決了裝置產品干燥瓶頸,為提升負荷打下了堅實基礎。
原來,制鹽裝置每運行90-100天,就要進行一次刷罐,以清除罐內附積,每次刷罐大約要耗費640噸蒸汽。徐剛也是在優化操作方法上入手,通過收集刷罐的冷凝水作為刷罐水,不需要進蒸汽煮罐也能夠保證刷罐質量,并且不用降溫即可入罐進行沖洗加熱室堵管工作,每次節約50萬元的蒸汽成本。
近年來,徐剛向分廠諫言獻策并得到采納的技改技措和工藝操作方面的建議和意見共19條;參與鹽硝分廠QC小組并獲獎的項目共12項;集體獲得的技術進步獎勵項目共9項;集體獲得的科學技術獎勵共3項。他提交的80萬噸鹽沸騰床長周期先進操作法榮獲昆明鹽礦二等獎,優化80萬噸30萬噸鹽系統刷罐不進汽操作法榮獲優秀個人獎。
依托工作室帶徒成才徐剛非常注重后備人才的培養,他每年有兩個課題任務、6名帶徒任務。他要求徒弟們必須搞懂理論知識,熟悉每一道工藝、每一根管道,再在實踐中帶著他們攻克難題。他說,作為一名技術人員,要有預判能力,哪些地方會出問題,怎樣處理才能達到最佳運行狀態,而這些能力的基礎,是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對設備的絕對熟悉。徐剛要求每個班組主控室人員每天都要做好關鍵工藝參數的記錄,他經常說,生產是通過對比和數據的支撐指導出來的。
2022年被選樹為“云嶺工匠”后,在云南省人社廳命名的“徐剛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基礎上成立了“云嶺工匠徐剛創新工作室”,依托工作室,徐剛制定培訓計劃,每月對班組進行生產培訓,以不解決問題不罷休的工作態度,帶領團隊成員不斷攻堅克難,為鹽硝分廠培養了多名值班長、班長、技術員和主控室人員。
徐剛還善于在生產中教學。結合分廠在生產中存在的幾大生產瓶頸問題,徐剛目前正帶領團隊分班組進行討論編寫控制措施,由分廠組織評審實施,持續推進、改善,最終達到解決。用這樣以練代教的方式,徐剛正帶著年輕人快速成才。
黃常城,男,中共預備黨員,1974年3月生于貴州畢節。云南能投威信能源有限公司發電部副部長。他從事火電工作30年,致力于解決汽輪機專業各種技術難題,尤其擅長解決汽輪機軸承振動超標、凝汽器真空低等涉及機組安全、經濟運行的技術難題。在威信公司工作期間,數十次解決汽機專業技術難題,其中解決機組重大安全隱患7項,推行大幅提升機組經濟性技術3項。獲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能投工匠、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等稱號。
好學善思,破解汽輪機難題大學畢業后,黃常城的第一份工作是汽輪機運行班長,當時,他的目標是成為專業技術帶頭人。為此,他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主動承擔工作。只用了兩年多時間,他便實現了當初定下的目標。
2011年,憑著過硬的技術,黃常城競聘到威信能源有限公司工作,熱愛學習、善于鉆研的他,在這里走上了技改之路。2012年,在威信電廠#1機組調試前期,機組真空比設計值低19kPa,無法實現正常啟動,調試單位在現場連續蹲守了二十多天也未能找出問題,其他系統的調試工作也被迫延后。當時只是集控副值班員的黃常城認真觀察、琢磨后,發現部分規程規范數據不合理,最終找出并解決了軸封加熱器水位設計值偏低的問題。接下來,黃常城又從系統入手,找到其他導致真空低的問題所在,并進行了針對性的調整。經過調整, #1機組真空達到了設計值,機組調試工作得以正常推進。
這之后,黃常城專攻技術,技改之路上也不斷創新創效,碩果累累,成為一名善于解決汽輪機各種技術難題的專家。
技術護航,兼顧火電安全與節能火電行業最重要的問題是安全管理,每天每時每刻都必須確保安全可靠運行,黃常城每天的工作重心都圍繞確保安全生產、提高生產的安全性能進行。為此,自2012年以來,黃常城進行了30余項技術攻關,從各方面消除安全問題。其中,解決對機組構成重大風險的技術難題7項,提出并組織實施大幅提升機組經濟性的技術措施數10項。黃常城解決的#1機組閉式水系統隱性泄漏問題,小汽輪機機軸封冒汽可能導致的潤滑油嚴重乳化問題, 1A汽泵組油箱進水問題, #1汽輪機修后軸承振動超標問題,1B小汽輪機修后單體調試啟動振動超標問題等,都為電廠避免重大風險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黃常城通過技術攻關,還為工廠創造了可觀的效益。他撰寫的《機組冷態啟機技術方案》,使公司的啟機成本逐年遞減。方案中的多項技術實現行業領先,其中,《優化汽輪機暖機方案》獲得電力行業協會一等獎。他解決了冷態啟動給水溫度偏低的問題,全年節約燃油成本80萬元以上;解決了停機后閉式水系統長時間運行、電耗高的問題,每年為公司節約生產成本21萬元;解決了機組冷態啟動時間過長、啟動成本過高的問題,每次節約啟動燃油成本18萬元,同時每次增加電量銷售收入270萬元。
心有所獲,是以樂此不疲每天早晨,黃常城5:30就起床了,他6:30準時到生產現場,此時距離上班還有兩小時。這兩小時內,他會對設備系統進行全面檢查,查看前一天的工作記錄,有了這兩個小時的檢查,他才能安心投入一天的工作,對即將應對的問題心中有數。下午,他也會提前半個小時到崗,做好工作準備。每天都有規劃,每天都有提前量,是黃常城多年來的工作規律,他說,每天正是多了這兩個半小時,才讓他特別踏實。
無論什么時候,只要廠里有安全問題,黃常城都會及時趕到現場,忙起來的時候,幾天連軸轉,直到解決了問題才回家。這樣的時候,黃常城不僅不覺得累,反而覺得特別舒心和欣慰。他說:“只要有成果,我就是歡喜的,怎么會累?”
培養人才,讓技術賡續傳承黃常城極其重視人才的發掘和培養,他編制了運行人員全能培訓方案。多年來,由他組織的各種培訓100余次,參加培訓的人次在2500人次以上。有200人次參加了各種技能認證,通過率達到90%以上,為公司各部門培養輸送技能型人才50人次以上。
黃常城常告訴年輕人,要成為一名技術人員要能靜下心來,要能吃苦,要謙虛,多向各種老師學習,多想多做。
讓黃常城有些憂慮的是,現在電廠的技術人員即將出現斷檔的狀況,接下來,他希望自己有更多時間帶帶年輕人。他說:“希望有更多時間好好帶幾個徒弟,培養幾個技術骨干,不讓技術斷檔。”
陳興寨,男,中共黨員,1974年5月生于云南保山,云南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建設管理分部高級業務經理、高級工程師。他多年扎根基層,工作在最艱苦的地方,先后參與了云南省6個水電站,5個風電場建設。獲得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表科技論文2篇。進入云南能投集團工作以來,他2次被評為集團“聚力能投.務實楷模”,6次被評為集團優秀共產黨員,1次被評為集團先進工作者。
勤懇踏實,方得脫穎而出陳興寨的第一個工作崗位,是在蘇帕河公司茄子山水庫負責前期的水文、氣候、雨量觀測,收集水庫建設的基礎數據資料。當時年輕,陳興寨只想著踏踏實實把本職工作干好,他將勤懇努力作為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并把這種工作作風一直延續下來,之后,在任何一個崗位上,這都成為他快速勝任工作,甚至脫穎而出的重要素養。
2014年,陳興寨進入能投,正式從水電技術轉向風電技術。風電建設點多面廣,但陳興寨很快上手,因為之前良好的知識技能積累,加上踏實勤懇的的工作作風,讓他的這次轉型沒有痛苦。他白天到現場解決項目的難點問題,晚上有時間就看圖紙、看施工合同、相關技術文件,或者帶著團隊討論學習項目施工難點,重點問題。陳興寨認為,水電和風電建設是相通的,在水電那兒打下的工程建設管理基礎,能夠在風電領域發揮作用。技術上不懂的地方,陳興寨靠自學、請教老師傅、請教同事、上網查找等弄懂,他迅速成長為能投風電技術骨干。
陳興寨說:“人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成長,當學習到的新東西應用到工程項目上的時候,就會產生獲得感和成就感。”
刻苦鉆研,攻克項目難點熱愛學習鉆研的陳興寨,總是把攻克難題作為自己的目標。2019年,陳興寨在參與建設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大海鄉大海梁子風電場升壓站過程中,緊盯項目推進中的難點、堵點、痛點,刻苦鉆研,所參與發明的《一種便于建造組裝的新型風電塔筒》和《一種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的葉片加長結構》獲得了兩項實用新型專利。
在通泉項目建設過程中,面對傳統箱變基礎位于風機平臺,離風機較遠,低壓電纜較長,存在巖質坑開挖,基礎積水等問題,陳興寨多次踏勘研究,制定了置于風機基礎上的箱變設計優化方案,大大降低了電纜敷設施工難度,加強了風機基礎混凝土的完整性,減小了低壓電纜長度,降低了電量損耗,解決了常規箱變基礎積水問題,為通泉項目節約成本580萬元,大大縮短了工期。目前,他參與發明的《一種箱變用防護裝置》正在積極申請實用新型專利。
善于思考和創新的陳興寨,隨時隨地都在琢磨項目中存在的問題,力求用最佳方案降低投入,用創新創造解決問題。他說,每次完成圍繞節約投資、降本增效、降低施工難度、節約工期的優化設計是自己最激動的時刻。
克服艱辛,創造一個個風電奇跡30年的工作歷程中,陳興寨的足跡踏遍了無數山水,作為能投風電主力隊員的他,哪里有風機,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帶領團隊克服艱難,創造了一個個風電奇跡。
2014年,陳興寨在參與建設云南省瀘西縣永三風電場(48MW)項目時,帶著兩位同事在瀘西寒風刺骨的12月,每天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僅用了一個月時間,就把瀘西永三項目的所有征地邊線完全測量出來,為永三項目如期開工建設打下堅實基礎,該項目也榮獲了云南省2014年度優質工程一等獎。
2022年,他作為云南省“8+3”新能源規劃20個風電項目之一的通泉風電項目黨員突擊隊副隊長,帶領團隊對整個項目進行19項前期可研工作。在他們夜以繼日地努力下,通泉風電項目48臺風力發電機組不僅提前2個月實現并網發電,還創造了云南省“8+3”新能源風電建設首個開工、首個完成首臺機組吊裝、首個正式投產商業運行等“五個第一”,創造了國內高海拔、大容量、大機組風電項目建設速度新紀錄。
對這樣高強度、風餐露宿的工作,陳興寨并不覺得累,他說,這么多年來,都習慣這樣的工作了,當他和同事們看到一座座風電機樹起來的時候,總會由衷地對著大山歡笑。
傾囊相授,培養能源建設中堅力量 傳、幫、帶對陳興寨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情,他樂于看到年輕人成長,樂于看到公司的一批批青年成才。他常跟徒弟以兄弟姊妹相稱,師徒關系非常融洽。不分時間、場合限制地教學,是陳興寨的帶徒“絕技”。在飯桌上、在去風電的路上,陳興寨與徒弟們聊專業技術、聊疑難攻關。他經常隨手拿起一塊小石子在地上進行現場答疑解問。如果想到了好的工作方法,就用視頻記錄下來,與徒弟們分享。
有一次,徒弟們對通泉項目風機點位圖始終存在疑慮,不知道如何將圖上標記落實到點位,陳興寨立馬起身,他跨起背包、帶上圖紙,一路邊勘測邊給徒弟們分析,來到疑惑機位點,又給他們耐心講解。年輕人在他的帶領下得到了很好地鍛煉。
近幾年來,陳興寨帶出了30多個徒弟,其中已有7位走上基層管理崗位,成為集團能源建設板塊的中堅力量。